以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邢立达为首的科研团队宣布,在一块近1亿年前的琥珀中,他们发现了一段恐龙的尾巴组织,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
2 M3 a0 p: ]4 x; q8 m3 p
# b/ G( B. B3 U" O( G& {8 A消息甫出,很多第一反应想到《侏罗纪公园》的网友热议,这是否意味着凭借琥珀恐龙里的基因,可以让恐龙“死而复生”?9日上午,邢立达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是2015年6月购入的这块琥珀,一开始供货方认为里面的恐龙尾巴是某种植物。“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鲜活’的恐龙形态。”邢立达如是说。- D, I5 g) h4 F
6 Q! [/ A% C& I- E) e
推测恐龙身长18.5厘米9 v% `8 r0 U' ~
6 ]! l$ F' a* A" h在琥珀中寻找恐龙的身影?“脑洞大开”的想法如今有了依据。. Q1 L J ?; B
; i' Z- n4 X r7 q, r中加英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9日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由中国地质大学博士邢立达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领衔的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当代生物学》。0 h/ c% z6 o- \* g$ `' m8 y
- c5 B, I- d, L, x! U从照片来看,琥珀中的恐龙标本非常小,保存完好。
; a: r, ^2 F V3 j: c3 N6 e2 ]8 o9 X* ?
“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扫帚菜。”邢立达介绍,尾巴展开后长度约为6厘米,推测恐龙全身长度为18.5厘米。标本背面有着栗棕色的羽毛,腹面则是接近白色的羽毛。
, W6 i* V( ^8 B2 j+ ~4 y/ L/ [! C/ C2 A' a1 v
“由于琥珀的特殊性,我们眼前的恐龙尾巴与生前的形态非常接近。”邢立达说,这件标本发现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来自白垩纪中期诺曼森阶,距今约9900万年。" z+ G# T+ I$ ]# M
, [+ J R' H; @0 t9 R3 o
“伊娃”属于手盗龙类% k) d0 B2 U! @
5 f" Z6 i- H5 X5 Q邢立达说,2010年在加拿大留学时,他的一名师兄在琥珀中发现了恐龙的羽毛,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从此以后便开始收集可能含有古生物组织的琥珀。% ]1 a7 \. E1 F) F: J) f! n$ x
6 o, i$ @8 b3 m1 g, G' r0 g在邢立达的微信朋友圈,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将自己从琥珀中的发现分享出来。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类似这样的琥珀,他过去几年收藏了200多件。( _- E0 C8 \" p! C
" I' A/ D4 _% h% P9 v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表示,新发现的这段尾巴标本包括了至少9个尾椎,研究人员将其起名“伊娃”。从“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态来看,它与典型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类似,区别于典型的古鸟类;从羽毛来看,属于基干手盗龙类。9 P4 P: R* N- Z& ~; Q$ X
; w6 R3 w! d# w0 b$ U! T
据介绍,手盗龙类是虚骨龙类的一个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个体,比如生活在1.6亿年前我国华北的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约110克,就是一种拥有飞羽的小型恐龙。5 B& R. U1 R( a2 Z
/ ?5 {5 T$ ~! P% Y中国博士为80后
# D/ ?1 X4 W1 A" k( Y D8 r$ \/ k* N+ C9 K3 j% y
“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瑞安·麦凯勒表示,“伊娃”标本保存了非常精致的羽毛形态学细节,为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据。
% C: C; O% v6 I3 \/ b5 [# Y6 _' C. n4 T2 T* c$ J9 _+ T" o3 E
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说,研究团队获取标本后,综合运用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得到了隐藏在羽毛内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态。) g) H. {) ]3 T: {1 \
" ~, J# R1 L4 m. f0 c" c! w' m“他能够有这个发现,我并不觉得奇怪。”一位网友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一年多前就是邢立达的粉丝了。对于一些网友来说,邢立达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微博粉丝有10万多人,其微博认证除了学者,还是一名科普作家。此前他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叫《把恐龙做成大餐》,这本书以如何将恐龙肉和蛋做成好吃的为线索,讲述了恐龙时代的故事,受到很多网友特别是小朋友的欢迎。* b. h/ J" I1 u
1 S4 o. S5 a8 y1 ~# B2 `# N( ^
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他高中的时候,自学电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恐龙网站“恐龙网”,这些经历成为他做一名研究恐龙的学者的契机。一位邢立达的学生告诉北青报记者,邢立达并非老教授,而是一位刚刚留校工作的80后,但和邢立达接触起来非常轻松,“邢老师有时候会用科幻小说的故事来鼓励我们,多思考、多创新,我觉得这次他的发现也和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J0 y2 a/ H k; W
# ]2 A/ s1 O/ |, d2 @0 f8 [# f4 t0 N
恐龙没有灭绝,它的一个分支进化成为了鸟类,这次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邢立达说。8 V* H, X# C! ~8 v Q
' s( l3 B# E( ?7 ?
对话9 T+ C: \, M7 t
0 n1 @: w! K0 }/ |3 X, r
《侏罗纪公园》还远 现在无法让恐龙复活
9 C' f! P5 K0 V0 d3 F* N+ O, \/ W
% W1 c0 ~7 P+ G: V; b9 \北青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琥珀内的恐龙的?
# r9 T' r3 S# L3 @+ X3 c( X: H1 N0 e8 I( f
邢立达:这个从几年前就开始了。当时我注意到缅甸的一些琥珀内出现了羽毛、蜥蜴的组织,之后多次去缅甸考察,并和当地的一些华人华侨建立了联系,他们发现琥珀里有值得研究的古生物痕迹,就会寄给我。
) P* z3 L. V/ A X: i+ }, `% H% A+ p6 a3 f! }4 [
北青报:琥珀“伊娃”是怎么得到的?
$ U0 Y' q6 p7 w: ~. C/ H$ R/ C/ p0 e$ z9 A: h$ Y
邢立达:去年6月我拿到的。最开始缅甸的当地人以为尾巴那部分是一种植物,加上琥珀里有两只蚂蚁,就定名为“蚂蚁上树”。后来我注意到这个“植物”是带羽毛的,就买了下来,因为这个年代有羽毛的动物,要么是恐龙,要么是原始的鸟类,不论哪种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后来我们研究确认这个尾巴是属于恐龙的,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看到恐龙“鲜活”的形态,里面的羽毛状态栩栩如生。5 R" b8 v5 N# u0 p/ p5 M6 e, z7 n
* ^% X8 X) H' p
北青报:那么是如何确定它是属于恐龙的呢?0 `* [9 u3 }, S& u: Z! m: K/ c0 n
2 A# ]; Q% ]' C- v: S' y7 V邢立达:拿到琥珀后,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判断它是不是真的,琥珀里面有古生物两只蚂蚁,所以我们认为造假的可能性不大。后来我们又通过荧光反应等技术手段确认,这个琥珀是将近1亿年前形成的。. H% e6 u$ \) P+ _. V7 I
& Z6 v' V+ N5 I1 C5 D+ I
随后,我们通过对里面骨骼的研究,排除了它属于鸟类的可能性。我们一开始用微CT分析里面的骨骼,但是精度不够,于是又利用了高能物理来扫描,最终通过骨骼确认其属于一种恐龙,应该是一种手盗龙。
0 X, c* y! ]2 z6 N( C# i: [. R- n9 P5 L) ^
北青报:加拿大等地的专家也参与到了研究之中,他们承担了哪些工作呢?+ m' y: m; X7 Y
4 j) q' ~/ T S邢立达:加拿大方面对于原始羽毛方面的研究非常先进,我们的研究获得了他们的很多帮助。此外我们论文里的一些照片也是他们协助拍摄的。" Q. A3 h! ^" T6 A
o& s' F/ O8 b5 ^. z' v2 [5 }9 b
北青报:很多网友看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想到了《侏罗纪公园》,琥珀恐龙里的基因是否可以让恐龙“死而复生”?
/ I8 }! E0 m! y R; ], I5 B6 c) K! g( G4 \8 U: b1 F$ F
邢立达:目前的技术还不行。一般的生物DNA能保存500万年左右,在西伯利亚冻土那种很极端的条件下,可以达到600多万年,这块琥珀已经有大约1亿年的历史了,至少以现有的技术是无法让恐龙复活的。不过,这是我们首次看到几乎“鲜活”的恐龙,其意义依然非常大。. r/ m; Z4 V9 v
' B( t% t7 @. q0 k5 x7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