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认为西方的某些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适用。同时,应该注意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组织在全球推行这些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式背后的用心。 国企成为跨国公司强劲对手# g: L) V9 H. G
在今年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公开谈到,“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4 P# A' K3 {6 G0 H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此前也在纽约表示,美国希望全球商务领域能够实现“竞争中立”。对此,美国副国务卿霍麦茨直言不讳地指出,“竞争中立”原则主要针对中国,“因为中国国有企业近年来凭借政府支持,实力大增,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美国企业构成巨大挑战”。
* E1 b: P' o) m2 b8 d/ K" B 中国的国有企业或许是真的让美国人感到“芒刺在背”,要不然美国的政府高官们不会如此密集地讨论这一话题。1 L! Q6 n; o; i' C! z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显露出了更多的担忧和不满,遏制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意图已相当明显,并且已经开始行动。”采访中,上述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谈到。
1 u; D# \7 E5 b0 x0 z/ ^ “这并非什么新鲜现象,只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感受到的压力更大,促使他们要在这一方面下更大的力气。”杨斌谈到,多年来,欧美等国的跨国公司,一直力图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商品的销售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的供应来源,使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需求。
& N( e5 w, @. R, c' `% P 然而在中国,他们的这一愿望很可能会落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国有企业实力的提升,为中国经济打造了一道抵御外部大的冲击的防波堤。
9 Z* N/ a" v8 B+ k “许多国有企业不仅跻身世界500强,还通过商品贸易、对外投资、资源收购等方式,开始在境外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美欧等跨国公司的强劲对手,打乱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布局和扩张步伐,对其利益最大化构成了直接挑战。”在杨斌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作为中国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变成外部集中攻击的对象“只是时间问题”。
e! L) S& D6 ^7 `; W 他分析,在这些攻击手段当中,除了利用国际组织规则、双边和多边机制以及国内法等制度手段来加以制约之外,深谙舆论战之要的欧美发达国家自然不会忘记通过各种手段来诋毁以至污化中国的国有企业。1 M2 U8 s5 L8 ~* K5 H9 L" b
“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始通过跨国媒介,借各种个案负面事件渲染、突出我国国有企业的阴暗面或弊端,以从‘软实力’上削弱后者的竞争力,破坏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采访中,一位国企高管向记者表示。; E1 h* E: X* s: Y& X+ g% I
“此类言论往往精心策划、精选时机,因而极易误导人们对国有企业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的上述教授也持有类似观点。
; H4 V: k2 W6 k$ V 在今年2月3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登的一篇题为《美国对中国公司发动攻势》的文章中,作者颇有心得地表示,“美国贸易官员们对美中商业冲突的核心环节——受到大量保护和补贴的中国国有企业,发起了协同攻击。”
8 g' ]: x, b' ]' g- r 虽然经济层面的解析已经充分,可杨斌认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可能还不止于此。( X* ?2 b# i% s* g7 @9 ]
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倒中国国有企业”的思潮,实质上是以经济理由为借口鼓吹彻底消灭国有企业,以实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目的。
4 f! ]6 ?! I. I( f' `1 v 坚持做大做强不动摇
) T, m' y' \0 P “重大问题绝不能含糊,国企一定要坚持做大做强。”采访中,杨斌一再说,“不是‘要不要保留’的问题,而是‘必须保留,如何搞好’的问题。”他谈到,当代国家间的竞争,在经济层面的直接表现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在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是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0 g9 d5 f+ R# K! m
“特别是其中的大型骨干国有企业,是维护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安全的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和民生建设的支撑,是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基础。”他说。
0 l' H, U; Z. O$ i4 \2 v 对于做大做强国企的重要意义,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有一段论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后发国家,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在南北竞争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独占、主导、垄断的前提下,你只能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
\; Q& Z. c7 \5 a! S*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