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民国才女萧红《呼兰河传》尾声部分的佳句。据说,文本中的“呼兰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这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的小城。$ u3 Z' }/ t) X# a5 s+ o; v0 R
% J- t3 Q: s& V最近30年,呼兰不再因萧红而闻名,而被一起“弑警案”所困扰,尤其是网络世界里,此人被传为“中国十大悍匪”第二名。近日记者在黑龙江呼兰调查发现,1987年至1988年,呼兰及周边区县,确实发生过多起弑警案。但在网络世界广泛传播的所谓案情,却在知情人驳斥为“谣言”。- V( Z9 a- X g+ {8 p' c
3 c, C+ z/ u4 b. }! w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有多少警察遇害?尘封多年的甘肃“白银案”已破,“呼兰弑警案”能破吗?% g- {4 }" }" {4 i0 F3 s
2 p7 P$ D8 E/ q7 Q8 c近30年不断加剧的传言
7 ^5 _; o+ h! y! u$ H E6 X8 E; R: t
从民间到网络
$ B$ |! U0 {; G- ], ~
$ Z& q+ ? k w2 r- m/ u“呼兰弑警案?”知道!30年前,杀了人,还在墙上留下“名号”……提及这起案件,哈尔滨滴滴专车司机梁师傅来了精神,却也满脸疑问:“真的有这个人吗?”
4 a6 p1 v$ f3 f4 p& h0 I$ k. |5 _/ h* D h' }1 k8 A5 v
听说此案的,还有哈尔滨花园街某火锅店老板、呼兰南大街小贩和数位90后年轻人,等等。: B$ L6 z+ U: c: z- |5 ~
( O$ @, B/ x7 R8 y2 Y+ _11月1日晚6点,哈尔滨花园街,某火锅店。食客超过50人,年龄结构70后、80后和90后等三个时代。
1 r8 P. l' X" |! l" J( k U* ~$ D
2 U# F* |6 M* S1 d3 A“这个人太残暴了,专挑警察下手。”
3 V' z- M y7 D. ^
N4 z& [: B& A“那时候,呼兰很多警察都不敢穿着警服出门。”
6 ] Z0 u: [1 L. u, x+ j- ?# `& J% v" {* K* o: x
“我听我爷爷讲过。但更多的还是在网上看到的帖子。”
. m6 F: j* X. j: n7 a; i3 D- N: t& ^, J& b* ]
……1 ~' ?0 b" I: [2 x5 e' N& w7 }
, H d3 o& x$ q+ V* k; x关于1987年至1988年间,发生在呼兰及其周边区县的多起弑警案,70后食客和少数80后食客表示,他们知道的信息,几乎都听自民间“口口相传”。多数80后和所有90后则表示,信息来自网络。 J/ B% m* |2 B. ~6 b
( t& i! f+ a$ Q4 V/ W5 |# Y7 s
百度搜索该案疑犯,封面新闻记者得到相关结果约16.2万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则透露,2014年1月,他在论文写作时,曾检索发现结果为400万条,可谓网路热门词条。“不过,官方报道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有效线索。”
) T V% j& I: J
" B/ p [$ r( g1 R. S# i, }3 \ A5 {另据施爱东调查,该案从哈尔滨本土口口相传,到通过网络走向全国的时间节点是2005年。当年,随着百度贴吧“哈尔滨吧”的建立,哈尔滨网民将呼兰这起案件推向全国。而真正达到“极致”,则是因为天涯网民“孙小浩”发表的网文《中国十大悍匪战斗力排行榜》。
+ ]2 r) z6 z1 n3 u4 x; m$ |# O @2 v: S/ v" N7 N
登录天涯社区,检索孙小浩,这篇网文的点击率已达330多万,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10点17分。文中将该案凶手列为“中国第二悍匪”。“52人惨死”、“27人为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在死者家的墙上,留下名号……”。 i6 Y0 D: D( {/ l7 z
" e/ ?! {# A/ b9 o3 w3 Q记者注意到,此后但凡有网文提及该案件,文本内容与此文如出一辙。而关于死亡的人数,甚至被传到了100多人。
: Y! M! _7 s0 F( \
) [8 V$ k9 Y- N3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