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张女士,前年春天查出宫颈癌并接受了手术;去年11月复查,医生告诉她,癌症又复发了,还是恶性程度很高的低分化癌。她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马上开始放、化疗。可谁知道,才做了两次放疗,医生突然告诉她,病理诊断可能出错了,治疗叫停。
/ R3 A9 ]6 R) _1 ^$ x/ [, _; k. Y) H" Q% s
没复发?当然庆幸,但庆幸之余,张女士又生气又失望:担惊受怕一个月,全家的生活都乱套了。她希望医院调查后,给一个说法。近两个月以来,张女士和家人一直在和医院交涉,但对院方给出的解释,他们不理解也不满意。最近,张女士找到了钱江晚报记者。
% y: O+ A( S( q6 L2 W
8 l e' _0 J4 Q8 ^" \2 C$ J张女士正做着化疗,护士突然说治疗停下来/ x" j$ V& ]6 i' b
$ e7 w' p" Q/ H+ W+ x7 H* x上周日,钱报记者见到了张女士。
3 V/ i- k5 e" n& ^9 K1 ]8 U+ A' f, C8 ?) r0 q
她穿着黑色的长款羽绒衣,背双肩包,很显年轻的打扮;一见到钱报记者就笑眯眯地打招呼,气色和精神面貌都很好,一点看不出是癌症患者。
+ u3 C- f- k- k H+ q& X) w' ~9 ]1 \6 t b- k$ z o0 _1 f) H
一坐下来,她就从包里掏出病理报告、出院记录等资料,讲起了自己的就诊经历。% W" Z% o( [1 k, Z" E! H
2 Z1 v3 F1 Z# r3 A3 F
2015年4月,她在位于杭州的一家专科大医院做了宫颈癌手术,子宫、双侧附件都被切掉了。术后诊断,宫颈癌IB1期,医生告诉她不用做放、化疗,定期复查即可。; G$ |1 [3 Q( ?/ p/ ~6 F
" f# a* c8 e( w& D+ y- u# `之后,她每3个月就去医院复查一次,都没有异常,直到2016年11月。0 U: d* {( e1 l% ?
1 L( Y6 D6 r, p这次阴道镜检查发现HPV亚临床感染,医生建议她做个病理切片。11月8日,病理检查结果出来了,诊断为:低分化癌伴坏死及部分区退变。+ j; D/ m% D" x( E
@8 ?6 {3 w3 F R
六神无主的张女士,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又去了这家医院。他们找了一位姓杨的专家,杨医生建议她尽快手术;她又找了第一次给她做手术的陈医生,陈医生则建议她尽快接受放、化疗。 d% L9 z5 E5 c1 R7 U2 m* j
9 z1 P% r3 n: F/ n3 d两位专家,两类不同治疗方案,听谁的?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再去上海。/ L# @) F' K6 v2 s- J
% u; K- u# `: K l
3天后,儿子陪着张女士去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找妇科专家程玺。看了他们带来的病理报告(上面附有切片图像),程医生的建议是尽快放、化疗。
- t+ d) J. u+ B$ t# L" Z9 z9 ^' o9 }$ |' C6 Q& H. T8 W
3位医生,2位支持放、化疗,那就回杭州做放、化疗吧。% K! ?8 X: _" B( i% M/ d5 l
' S5 q) V6 b8 W+ _- _- m" I. u2 A4 y11月21日,张女士在出具这一病理报告的医院办了入院手续。21日、22日,接受了两次放疗后,医生通知她23日早上接受化疗,但这次化疗结束后,还需要继续第三次放疗。# O' y' |8 K, L/ b. D5 {
$ n0 e* E2 V, f
23日那天,张女士接受化疗刚挂上了第三袋药水,护士突然走进来。张女士记得很清楚,当时护士嘀咕了一句“不是不挂了么?”语气有些意外。
5 c c$ F0 [% w9 Z/ \2 g2 L5 M/ q- G/ D o
“我听了有些急了,难道我身体那么差?化疗都做不了?”张女士听了心里有些不安。% z* D4 R. `8 @9 e
! k# q: W2 z2 P3 X3 B% Z0 X
过了一会儿,医生进来了,告诉张女士,病理报告可能有误,需要停止正在进行的化疗。- g1 E" ]5 d4 [+ ^5 S) X- e
; `( W3 A" c# x, g: q y
钱报记者翻看了张女士带来的出院记录,上面写着,接到病理科通知,患者病理切片需要重新阅片,故停止同步放、化疗。
" o+ L! E. R$ M) M( v! I3 v a1 T$ k8 N! e
追问了那么多次,为什么没人说再查一遍?0 q( ?2 t5 N( C& J& A
! K0 t# o; n0 G6 W6 I# u7 t
当天,医生带着张女士又做了一次病理检查,第二天出具的病理报告上,医生修正了报告:目前肿瘤诊断证据不充分,不予继续治疗,密切随访。. ~$ ?+ g4 k2 Q0 |4 h
' g: I& w. f4 V- Y张女士没办出院手续,直接回家了,心里窝着一肚子火,“第一次说癌,我还不急,这一次真的崩溃了。”她回忆,那几天,家里吃饭静悄悄的,大儿子陪她聊天,说起自己的工作、未来的打算,她心里更难受,“苦了那么多年,拼了那么多年,儿子出山了,我没福享了。”她跟大儿子说,妈妈有个万一,你要照顾好弟弟。" j6 u! W0 ^/ B* s$ J/ \$ A
# `% Q2 J+ T1 o6 I( ^$ s/ p担惊受怕一个月,张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相当于癌症判决书的病理报告,怎么能出错?
2 q9 d0 {$ d. p7 R; F; E- {6 R. _
2 w9 ~$ Q* d' p她回忆起一个细节,杨医生看到第一张病理报告时,马上给病理科打了电话,找报告上签字的余医生,但余医生人不在。
/ e7 w- r; Y, Z! }& F5 n9 L; z+ ~
“会不会当时杨医生就有怀疑,我之前是早期鳞癌,这次复发怎么变得那么恶性?”张女士觉得,如果医生有疑义,当时就应该搞清楚,她就不必白白吃放疗的射线了。
$ D. u' Q" }- `, D! c1 s# Y3 ]+ a/ Y$ x" Z9 R
“我们曾多次询问医生,怎么复发得那么严重?但没有医务人员在给我们治疗前再复查。”大儿子戚先生也告诉钱报记者,前面血液查出来,几个指标阳性,心里还有一道防线,病理报告一出来,感觉最后的希望没了。医生都说病理检查结果是金标准,对癌症的判断是一锺定音的。3 O% @; J% O5 o$ v8 f
; q' `; l. A0 F1 h3 u% L医院解释:医生过度诊断: r O4 {% A% g. p- m* ]! _9 g7 t
/ {$ }/ \4 j f k
律师、专家怀疑:标本弄错了
& b4 n* @: B9 N. j b. M
( z; Z6 l. O7 b* M那么对张女士癌症的误判,医院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是否应该给予张女士赔偿?张女士为此咨询了律师。她找到浙江坚定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越华。+ \ n1 v6 t5 ^ P6 t* ~
6 l( J. F5 F. ~" I' f( ^
王越华毕业于法医专业,曾经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看了前后两张病理诊断报告,他觉得,从第一张病理图像看,确诊癌症复发没问题,很典型。但仅隔10来天,又诊断张女士没有复发是怎么回事?难道第一个病理诊断的样本不是张女士的?' D0 D# O) b1 s/ S' {
' t/ w' ? F ]) p- `1 `
王越华告诉钱报记者,在他接手的案子中,就曾经有3例样本弄错造成了误诊。& H9 u1 X' z' n: s
6 x* @, U/ Y$ T, t) c5 n& H: ?( s1 Y
12月初,张女士去了趟医院,医院专门负责医疗纠纷的两位医生接待了她。对张女士的疑惑,医院是这么解释的:
O4 q, d Z4 m! C# R7 W5 O$ S- u8 G4 N% m% k$ v- u
为什么病理报告会出错?
. m; L7 D& l$ b' f4 j
, _/ u/ C; S) ?+ I“病理科的医生也有下面医院来的,规培的、进修的,也有刚刚新来的,科里讨论分析过,很可能呢,经验也不丰富,显微镜下看错了……肯定是病理科的差错。第一关,年轻医生看了以后,报告就出来了,审核的医生,不是很仔细。主要分析就是这个原因。”0 ]% Z3 z, ]6 i
# M6 [/ ] V& n/ n
做了两次放疗,对身体有没有影响?. }% h" B$ N6 F2 L) Z, N0 L
5 [; K6 ?8 D8 `/ Y- I
“整个疗程完成,对任何人都有后遗症,照(放疗)了两次,绝对没有问题的,回过头来想,应该庆幸,没有造成很大伤害,实际上我们医生也是蛮负责的。”" D6 E7 U H% I% j
) S) r/ n, n7 E8 s8 m8 |7 p1 O近一个小时的谈话,双方还都心平气和。但是,张女士和戚先生对医院的答复并不满意。
( u. |* S4 O$ `. P
8 }4 f5 q. r# r x- r, d本周一,钱报记者以家属的身份,陪同戚先生又去了一次医院,接待的还是那两位医生。但这一次,他们的说法变了:下诊断的不是进修医生,就是单子上签字的余医生,有十多年工作经验,“但经验也还是有限,考虑到你妈妈也有这个病,比较谨慎,是过度诊断。”/ @3 d9 _4 D, I% y( C5 q3 k0 F
5 ` P. B4 U, u+ L; W- H张女士的病理报告,到底是医生读取标本时看错了,还是另有原因?钱报记者咨询了杭州三家医院的病理医生和妇科肿瘤专家。
5 }; k4 X! l3 h: Q" e& z. _6 e
+ u& k7 `9 U( ^4 ?; i6 c$ a杭州某三甲医院的妇科肿瘤医生告诉记者,宫颈癌术后复发,肿瘤恶性程度比原先增高,从理论上来讲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_% r, L' D I& c
3 M4 V$ c% X% P0 v
前后两个病理切片图像为何差异大?在迪安诊断工作的赵敏向记者解释,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诊断医生的水平、取样的质量、切片是否切全等。“也有可能,即放、化疗后,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所以再次检查时看不到了。但可能性较小。”7 ]0 q+ o! }- K3 e5 Y
" \! f; v: M6 m; Y在咨询杭州两家三甲医院的病理科医生时,对于第一张病理图像,两位医生的意见都一样:很典型,就是癌。但对比看了两张病理报告上的图像后,一位专家的想法与赵敏类似,另一位专家第一反应是,“不像一回事,这个会不会是别人的?”
! `# o' P$ {1 _3 n5 w/ ]
d( v0 z' f$ R1 R他解释,第二张报告图像,看到的是类似鱼鳞的组织,跟张女士2015年的诊断相符;而第一张报告图像,更像腺癌。原来得了鳞癌,现在又得了腺癌,有这个可能性,但很小。倒是人为出错的可能性更大些。
) U# F& S9 K+ F* r
: z9 F, u* a; U( ?1 B他告诉记者,标本到病理科,首先要有人接收、核对;然后切片,可能由低年资医生来做,切完后,放盒子里,固定、脱水、浸蜡,然后切片;切完后,再把蜡去掉,接下来染色。
' n! _# n$ t$ K* n' j
3 D! g2 i9 i9 X# ?' U" V9 Q; d除了染色是用机器,其他环节都是人工完成,中间就可能出错,比如贴标签,虽然有核查制度,面对很多切片,可能出错;看片的时候,也可能张冠李戴。
( g2 b" c0 V7 E4 w
% n, m9 [) `; v9 F# I4 o“病理诊断,有一定的误诊率,但这是学术上的;如果是管理上的漏洞造成的,就是另一回事了。”他说,这些都是基于病理报告产生的怀疑,想弄清楚,需要把切片借出来,找第三方机构鉴定。; Z, c5 @" ]% ]8 k, r. j- _, g" a
5 p+ w" n! d, ?( G" R- t8 f) @& ^8 T" r
记者把几位医生的建议转告了戚先生。他和母亲商量,决定把切片借出来,不光是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也为求个安心。: X) M5 u7 ]# F2 W" K
9 y5 v$ X; Z2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