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塔寺赏石刻
很多年前随先父游览过五塔寺,在模糊的记忆中,那时寺院内空荡荡的,只有一座破旧的门楼和几间低矮的小房,之后半个世纪间就再也没有去游览过。这两年时不时从动物园西北门沿长河闲逛到紫竹院,看到路北有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牌子,一时没有醒过闷儿来,也没太在意。一天,偶尔向大门里细细张望,顿时恍然大悟,敢情这就是久违的五塔寺啊!呵呵,真是惭愧得很啊!
五塔寺坐落在长河北岸,与北京动物园西北门隔河相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时名“真觉寺”。寺内建有一座金刚宝座,上建有五座石塔,故民间俗称“五塔寺”。
五塔寺
五塔寺建成后曾几度修葺,清乾隆皇帝为皇太后祝寿,两次对五塔寺进行大规模修缮。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皇太后六十寿辰祝寿,第一次重修五塔寺时,为避雍正(胤)之讳,更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是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进行了全面修葺,被绘制于一幅彩画中。图画展现了当年五塔寺的全貌。图中五塔寺北依西山,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列钟鼓楼,廊庑配殿大小二百多间旁屋。主要建筑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一派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这是五塔寺最为兴旺繁华的鼎盛时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五塔寺也遭罹难,曾经富丽堂皇一时的庙宇建筑毁之一炬,寺院一片残垣断壁,只有青石砌成的金刚宝座塔和塔前的两棵白果树幸免于难。焚毁后的五塔寺无人看守,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频频被盗,1937年至1938年,当时的北平市政府迫于无奈对五塔寺进行了简单的修缮,重建了院墙、门楼和几间南房,共占地30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多次进行维修,1976年唐山波及北京,塔基下沉,后部开裂,1979年市府斥资对古塔全面修缮,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已成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五塔寺大门外两旁矗立着一对华表,却不知这对华表出自什么年代来自什么地方。东边的华表前卧着一尊龟趺,它的头部不知何时被何人砸得面目全非,大概是“砸烂一切”年代的杰作吧。倒也显透出世道沧桑坎坷的印痕。
华表.龟趺蹲守者-望天
寺院门楼上有牌匾,书“真觉寺”三字,为巨赞法师于1982年夏天(壬戌夏)五塔寺正式开放前夕所题写。进得门楼,需要到旁边小屋里对随身背来的双肩背进行扫描安检。之后,就可以见到宏伟雄浑的金刚宝座塔了。
真觉寺门楼
明永乐初年(1413年左右),西域高僧班迪达向成祖朱棣进献一组五方金佛像及金刚宝座塔(印度菩提迦耶大塔)图样,明成祖朱棣钦定西关外之地敕建真觉寺,创金刚宝座塔,历经60年左右的修建,至成化九年(1473年)方告竣工。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分为宝座和小塔两部分。
金刚宝座下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有五方宝座(狮、象、马、孔雀、金翅鸟)、、金刚杵和四大天王等石刻。宝座须弥座下枋上匝刻有大量发源于尼泊尔一带的蓝查体梵文,内容都是佛教咒语。雕刻在梵文上方的文字是藏文,这是一首七言赞词,共有十四句,分三部分赞颂佛教三宝,最后一句祝福国家兴旺,人民安康。这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建筑,也是中国古建成功汲取外来文化的典范。
须弥座.束腰.五方宝座浮雕
须弥座.下枋.梵文咒语.藏文赞词
须弥座.束腰.金刚像
宝座外壁嵌着1500多座精雕细琢、形态各异的佛像,真可称是“千佛宝座”。宝座高7.70米,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15.73米,内砖外石。南北有券门,南券门上方有“建金刚宝座”匾刻,门内设过室、塔室、塔内中心柱、佛龛、佛像等。过室东西两侧辟有小券门,内有石阶各44级,曲折而上,可至宝座上的平台,只是现在谢绝上塔参观了。平台上分立五座四角密檐式小塔,全部由青石砌成。五塔须弥座上枋均刻有梵文佛教咒语。中间大塔高8米13层,四端小塔均高7米11层。每层密檐下匝刻有佛像,最底一层四面刻凿有佛龛、佛像及佛家器物。平台四边筑以高0.66米的石护栏。中塔前设天圆地方式绿琉璃罩亭,与五塔相符相合。据说这组五方金佛像分别供奉在五座小塔之中,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千佛石刻像
金刚宝座前是一座叠层平台,可以看到一些柱础石,据说这个平台是当年大雄宝殿遗存的殿基。平台上两座一米多高、一米多宽、十来米长的青石浮雕座,还有一座两米左右高、三米左右宽、十多米长的青石浮雕座,看外形与金刚宝座的须弥座极为相似,须弥座上枋也匝刻有梵文,不知是何来历。这座巨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北面,有一方镌有“长生之根”的石碑和一尊雕刻精美的三足石鼎,没有找到有关它们来历的介绍,不明就里,很是遗憾。
大雄宝殿遗址
须弥残座
近拍侧面须弥座石刻一端
近拍正面须弥座拐角石刻
长生之根.三足石鼎
金刚宝座前矗立着那两株劫后余生的,大约两人合抱粗的,高大茂盛的白果树,这是一对有500多年树龄的古树。白果树学名银杏树,亦称公孙树,古称鸭脚树,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神奇的高等植物。第四纪冰期后仅孑遗一科一属一种存于我国。历百万多年自然气候环境变换,其形态至今很少改变,充分显示出超强的生存适应能力。因白果树至秋季叶色金黄,故有“金色活化石”之美誉,可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植物。
沧桑五百年.白果树
金刚宝座东西两侧是石碑展区,北部的后罩楼是一座∏形檐廊二层小楼,是石刻文化、石刻精品、石刻保护的展厅。我在金刚宝座东北西三个方位往返寻找可以拍下五塔全景的角度,总算在东北方位找到可取五塔全景的拍摄位置,却一时找不到能把五塔和琉璃罩亭一揽于镜头的拍摄角度。
碑林衬五塔
五塔
后罩楼一层环廊下和庭院绿地周边,摆放着很多雕刻精琢的石兽、须弥座、石桌、石供座等。
一座一米多高的石亭引起我的好奇,细看之下,方知石亭由海淀区晏公祠迁来,即是所谓的“河图洛书”石亭。石亭南面两侧一副楹联:“日月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北面的楹联因遭重创上面的字迹已无法识别全了。清代吴长元在《宸垣识略》中对此亭有如是记载:“亭壁列钟、干戚、钱、弁裳之属,一如五经,以便治是经者。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雒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雒书。”亭壁所列之物早已踪影全无,此乃意料中之事。眼下的石亭左“河图”的龙马图、字尚依稀可辨,得见所镌:“龙马出于孟河,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旁有垂尾。圣人在位,天不爱道,地不爱,龙马马出(音:duo.平声)”……,也不晓得此文是否完全,但见龙马披鳞展翼,颇有麒麟的风采。“洛书”一面惟雒龟依稀可见,其他字图就难以识辨齐全了。
石亭
河图
龙马
洛书
在金刚宝座北券门外,昂立着一尊“望天”,两条前肢不知所踪,面部也只剩耷拉在巨口前的大舌,却仍不失往日气宇轩昂的气势。据说是龙的四子(也有说是三子的),名“蒲牢”,吼声震天、形态甚为雄壮威武,且善守候,故被安排蹲守在华表顶端的承露盘之上。城门楼内外各有一对华表,门内华表上的“”面北,曰之“望君出”,意寓希望皇帝经常出宫体察民情、关心民生。门外华表上的“”面南,曰之“望君归”,警示皇帝不要贪图游乐,要及早回朝理政。望天在古时候也往往被权贵人家用作镇墓之物。此望天出自玉泉山功德寺,想来应属蹲守在华表上的神兽,而非“镇墓之物”。
望天残件
室内陈列着许多精美的石刻物件,只是我的相机太傻,拍摄室外自然光下的景物还说得过去,拍摄室内的物件就勉为其难了,只好矬子里拔高个儿,挑几幅将就一下了。
有一头鹰爪、龙首、麒麟身、巨蟒尾的“四不像”,因未见有说明,故请教展厅管理人员,回答说是,该物件来自民间,至今专家们也无定论,索性不加命名,任由游人去遐想。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好主意。
这是啥神兽?
一匹个头不大但十分健硕的石犀牛,是唐代的物件,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居然是来自永定河的镇水之物。比起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镇水铜牛、洪泽湖镇水铁牛、九江锁江楼的镇水铜牛那些体重几吨的庞然大物,这只镇水石犀显得太小了。但也说不准它就像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个头不大却有人所不及的法力。
镇水石犀
一个很袖珍的石碑龟趺,龟背上的纹很简约,面目的模样很怪异,眼睛大大的,神态却傻傻的,没有一丝“龙子”的风度,不知驮的是什么碑,慢慢的看,越看越惹人发笑。
龙之六子.袖珍龟趺
唐代的汉白玉翼兽,其形似狮,挺身蹲坐,臂生双翼,线条流畅、简洁,嘴角上翘显出微笑,一对有些损坏的大眼睛透出一丝天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件。
出自清代的青石“太师、少师”门枕石,一串镂雕的大小狮子像猴子捞月似的挂在石座上,神情逼真,憨态可掬,百看不厌。
门枕石
出得展厅,檐廊下几尊石兽,造型别致,很有趣味。不知是来自何处,是何职务?
驯狮者?石兽群像笑狮柱础石
青石双头狮
右首回视左首回视塌腰瘦狮
金刚宝座西侧,是寺观碑刻、陵墓内石刻和墓志等陈列区。
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东岳行宫的重修碑,碑文记述了重修东岳庙、真武庙和龙母宫三处名刹之缘由及三刹的由来。石碑的龟趺张着的大嘴,密布着敦实的牙齿,两边嘴角各三颗后槽牙像是獠牙,两颗朝下,一颗朝上,两腮外支叉着几枚锋利的剑齿,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造型不像见过的其它龟趺那样温厚,而是显得格外的凶悍威严。东岳庙亦有写作“东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统领幽冥地府七十六司。我想,东岳行宫背驮石碑的龟趺螭首面目如此狰狞,是不是与东岳大帝的“工作职责”有关?
东岳行宫重修碑面目狰狞.龟趺
海淀区北下关娘娘庙的天仙圣母碑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碑文记述了明代修建娘娘庙的原因。娘娘庙原址早就盖楼了,在我家往西直门高粱桥的途中,故颇有好感的将天仙圣母碑拍了下来。
天仙圣母庙
陵墓内石刻展区有从甘家口五矿集团西侧出土的两处太监玄宫,一处墓门匾上刻着“逍遥墓”,建墓年代和墓主人情况均不详,大概也是个太监。另一处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司礼监太监高忠墓。青石的门檐下刻有“皇明司礼监太监进高公之墓”横匾。两座门后都有顶门巨石发。掘时墓室内只有须弥座式石棺床及一盒墓志等,玄宫的后墙上还有一扇小石窗,难道亡人还要透气?两座玄宫虽说早年已经被盗掘一空,但所剩玄宫石材仍可见当年豪奢之一斑。
太监玄宫
金刚宝座东侧,是会馆碑刻、祠墓碑刻、耶稣会士碑和修桥、补路、治河、兴学记事碑、寺庙碑等陈列区。
在东南墙的角落处,有些正在修整中尚未正式陈列的石刻物件。
上为明代墓内屋面石构件.下为清代青石须弥座.
明万历七年(1597年)三月.内宫监太监刘温泉墓碑
普胜寺重修碑
在东部陈列区南端,有一通巨大的“普胜寺重修碑”格外抢眼。此碑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碑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合璧写成,简述了藏传佛教的意义及重修普胜寺的情况。遗憾的是碑文的字迹大部已经无从辨识。这座碑多有特色,其一是其为卧碑,仅如此硕大的一整块青石碑身,就是得之不易的。其二是碑首为九龙盘云整块青石浮雕,碑身下有与龟趺同高的青石浮雕碑座,浮雕好像是海浪礁岩的图案,碑下铺置“海漫石”,(“海浪礁岩浮雕碑座”和“海漫石”之说因老汉我不甚了解,恐所述有误,如有行家万请赐教)可以显见普胜寺重修时的历史地位。其三是青石浮雕碑座紧扣驮碑的龟趺,龟趺只是毫无负重的做出一个驮碑的样子罢了,如同某些歌星的假唱。
海浪礁岩青石浮雕海漫石
转到寺院东南角,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可以将五塔和琉璃罩亭一揽入镜的拍摄角度,如果到了冬季,白果树叶飘零之后,揽五塔一亭于一景,估计会更清晰些。
五塔一亭
回到家,浏览拍下的照片,越看越感到一次游观实在只可算做“跑马观花”,欲通晓个中人文、佛教、典故、常识、历史等等,须得慢慢长时的去观证。 |
|